全日制本科教育

?
?
培养方案 首页 >> 全日制本科教育
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发布日期:2016-03-14浏览次数: 字号:[ ]

动物科学专业(专业代码:090301)2014版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动物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动物科学相关的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应用等工作,并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动物生理生化、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营养、饲料科学、动物生产与管理等现代动物生产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与动物科学相关的调查、分析、评估、设计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现代动物生产基本技能,具有一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动物繁育、饲料生产、动物生产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 素质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软件;

  (3)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科技文献写作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

  2. 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动物学、动物生化、动物生理、动物解剖等生命科学基本理论和知识;

  (2)系统掌握动物营养、动物遗传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畜牧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3)熟悉畜牧学、生命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趁势;

  (4)熟悉国家畜牧业、饲料业发展规划,动物疫病防控、畜产品安全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熟悉生态畜牧业、畜牧场环境控制、动物福利、动物遗传资源保护的相关理论和知识;

  (6)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3. 能力要求

  (1)掌握动物繁育技术;

  (2)掌握畜禽日粮配合和饲料生产技术;

  (3)掌握畜禽饲养管理和现代畜牧生产技术;

  (4)掌握畜牧场环境控制及安全畜产品生产技术;

  (5)掌握畜牧场防疫及常见病诊疗等基本技能;

  (6)具备畜产品检验、贮藏、初步加工的基本技能;

  (7)具备畜牧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技能;

  (8)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主干学科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

四、主要课程

  动物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生物统计附试验设计、动物(猪、牛、禽)生产学、畜牧企业经营管理、饲料分析与质量检测技术。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最低学分

  160学分

七、课程结构

  通修课36.5学分

  学科基础课55.5学分

  专业课31学分

  公共选修课6学分

  实践教学31学分

 

 

水产养殖学专业(专业代码:090601)2014版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水产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水产养殖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应用等工作的应用型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水生生物学、鱼类生理学、水域环境学的基本理论以及水产增养殖、渔业经济和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受到有关生物学和化学实验教学、水产增养殖实践性环节、计算机应用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水产经济动、植物增养殖技术、营养调控、饲料生产和病害防治等方面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知识和能力:

  1. 素质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软件;

  (3)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科技文献写作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

  2. 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水生生物学、生物化学、鱼类生理学、水化学、鱼类生态学等水产基本理论和知识;

  (2)系统掌握水产动物营养、水产动物繁育、水产动物增养殖、水产病害防治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3)熟悉水产养殖学理论与技术的前沿和发展趁势;

  (4)熟悉国家有关水产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水产养殖、捕捞和渔政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3. 能力要求

  (1)掌握江苏主要水产动物繁育及增养殖技术;

  (2)掌握主要水产动物营养调控和饲料生产技术;

  (3)掌握主要水产动物病害防治的基本技术;

  (4)掌握现代化养殖工程、生态养殖工程、水产品加工利用的基本知识;

  (5)掌握渔业资源、环境调查与规划的基本技能;

  (6)具备水产品检验、贮藏、初步加工的基本技能;

  (7)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主干学科

水生生物学、水产养殖学、渔业资源。

  四、主要课程

  鱼类学、水生生物学、遗传学、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养殖水化学、水产动物病害学、水产动物育种学、池塘养鱼学、内陆水域鱼类增养殖学、鱼类生态学、水产品加工艺学、渔业管理等。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最低学分

  160学分

七、课程结构

  通修课36.5学分

  学科基础课51.5学分

  专业课36分

  公共选修课6学分

  实践教学30学分

 

草业科学专业(专业代码:090701)2014版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草业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能在草业、园林绿化、畜牧业等相关领域从事技术与设计、经营与管理、推广与应用等工作的草业复合型科学技术人才。

二、培养规格与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草地管理、草地生态学、草栽培与育种学、草产品加工学、草坪学及园林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接受草业科学相关调查研究和应用方法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牧草、草坪草栽培育种理论与技术,草地和牧草资源开发利用、草地与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草产品加工与利用、草坪建植管理与城镇景观设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素质要求

  (1)拥护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

  (2)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能够熟练阅读和翻译专业外文资料,具有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熟练操作常用软件;

  (3)掌握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科技文献写作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调查研究、组织管理能力,具有一定的开拓创新精神和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魄。

  2. 知识要求

  (1)系统掌握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草地生态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等基本理论和知识;

  (2)系统掌握遗传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资源学、草坪学的专业理论和知识;

  (3)熟悉草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草业科学学科的前沿和发展趋势;

  (4)熟悉国家草地和牧草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草产品生产与流通、园林绿化等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5)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

  3. 能力要求

  (1)掌握草地管理、草地改良与保护;

  (2)掌握牧草栽培、管理,草产品贮藏、加工与利用技术;

  (3)掌握草地资源调查与规划基本技术;

  (4)掌握草畜结合、草食动物生产技术;

  (5)掌握草企业经营管理基本技术;

  (6)具备草坪建植与管理、园林景观设计的基本技能;

  (7)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

三、主干学科

  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学、草坪学。

四、主要课程

  植物学、遗传学、植物生理学、草地生态学、土壤与农业化学、牧草与饲料作物栽培学、牧草与草坪草育种学、草地资源学、草坪学、草产品加工、草企业经营管理学、畜牧学概论。

五、学制及授予学位

  四年 农学学士学位

六、毕业最低学分

  160学分

七、课程结构

  通修课36.5学分

  学科基础课48学分

  专业课41.5分

  公共选修课6学分

  实践教学28学分

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

拔尖型卓越农林人才培养项目实施方案

  2014年我校获得国家首批“卓越农林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我院动物科学和水产养殖学专业名列其中。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化追求卓越的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切实提高本科教学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根据《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要求,结合我校作为综合性大学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专业建设基础

  我院拥有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动物科学专业具有60多年的办学历史,是江苏省“十二五”品牌建设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目前是扬州大学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

  本项目涉及专业以国家重点(培育)学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江苏省重点一级学科为支撑,依托多个部省级科研基地、个人才培养基地和产学研合作基地,构建了完整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体系,拥有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部省级教学科研成果。扬州大学常州水禽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是教育部、农业部批准首批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扬州大学-江苏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已建成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门主干课程分别被评为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 2项成果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竞赛一、二等奖,根据2013 ESI 最新排名,我校植物学与动物学进入全球前1%,其中我院动物科学作出了重要贡献。本项目专业培养了一大批包括“全国杰出农民”、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教授在内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

  1.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

  多年来,学院一直致力于特色专业和品牌专业建设,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动物科学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特色专业,2008 年动物科学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品牌专业、水产养殖学专业被确定为扬州大学特色专业,2013 年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水产养殖)专业被确定为江苏省重点专业(详见下表)。

  2.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本项目涵盖专业有一支结构合理,教学、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60人。其中有教授21 人、副教授17 人,博士生导师14 人、硕士生导师37,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中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先进工作者、江苏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等多人。

  相关专业建设情况

序号

专业

项目类别

负责人

获得时间

1

动物科学专业

扬州大学品牌专业

王金玉

2001

2

动物科学专业

江苏省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王金玉

2003

3

动物科学专业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点

王志跃

2008

4

水产养殖学专业

扬州大学特色专业建设点

杨志强

2008

5

动物科学专业

江苏省十二五重点专业建设项目

王志跃

2012

6

动物生产类(动物科学、水产养殖)

江苏省重点专业

王志跃

2013

  近年来,专业教师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先后有多项成果分获部、省、厅级奖励;现主持国家863项目、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专项及省部级科研课题等80余项,目前在研项目总经费4000 余万元。

  本项目专业将教学团队建设作为专业建设的关键,不断强化内扶措施,加大外引力度,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国际化工程”,建设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求真务实、可持续发展的教学团队。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推行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科研资助制、实践锻炼制,推进“国际化工程”,在课题申报、培养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予以扶持,给青年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先后建成“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1 个(陈国宏,家禽遗传资源评价与种质创新),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团队2个(王志跃,鹅集约化生产技术创新团队;杨章平,肉牛、水牛健康养殖技术创新团队)。

  3.教学资源建设

  (1)充分运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更新实验教学手段

  坚持将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运用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开发多门融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教材为一体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每位教师均有一个教学主页,将教学要求、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实验室开放时间、与实验室开放有关的各种通知、部分实验课件、实验课教案、实验视频发布到网络上,供学生学习与选择。同时充分运用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研究进展,并接受学生的咨询,实现师生互动。

  (2)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注重教材和基地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动物遗传学”课程分别被确立为教育部第三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成扬州大学-常州水禽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 个;专业教师主编、参编全国高等农业院校面向21 世纪课程教材和“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教材近10部,获多项教学成果奖;在校内外有固定的实习基地50多个。

  (3)建立江苏省级和校级实验教学中心,示范和辐射作用显著

  学院着力构建实验教学平台,建成扬州大学“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并成功申报为省级教学示范中心,产生了广泛的辐射作用。建立了良好的实验室资源共享运行机制,注重共建共享,实现全方位开放。

  动物科学专业与水产养殖专业建有完善的教学实验中心,下辖动物遗传学、动物育种学、动物营养学、动物繁殖学、动物生产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形态比较学实验分室,有校内实验鸡场、实验牛场、实验动物房、饲料厂和实验蜂厂。建有鱼类学动物标本室、水生生物形态学实验室、水产饲料与水环境检测实验室、水产动物病害防治实验室等各种专业和综合实验室5个;拥有全自动定氮仪、荧光显微镜、冷冻离心机、COD 测定仪、溶氧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颗粒饲料机等各种仪器设备。拥有一个400m2 的水产养殖温室及各种水簇箱、养殖池,并实现自动水循环控制,能满足学生开展水生动物苗种繁育及养殖实验。

  (4)依托学科优势,充分利用优质科研资源

  依托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江苏省优势学科畜牧学,充分利用优质科研资源,探索科研实验室向学生开放的运行机制,获得了系列创新成果。利用这些优质科研资源,要求所有的科研实验室以项目形式向大学生开放,鼓励学生踊跃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规定三年级开始,结合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进入教师研究室开展研究。经过选题、实验研究、中期检查、论文答辩等环节,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近5年,获得了“挑战杯”等国家与省级奖4项;每年获得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5项,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

  二、项目建设指导思想、目标及举措

  1.指导思想

  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面向国家和地方畜牧、水产业发展需要,依据社会对教学与科研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根据学校的办学定位,调整办学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形成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创新办学方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学业评价考核方法,建立健全有利于拔尖创新型农林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体系,着力培养专业功底扎实、勇于实践创新的农业拔尖创新人才队伍,构建符合我国国情、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明显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体系,建成一个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具有显著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养殖专业类群,为我国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人才支撑、科技贡献和智力支持。

  2.人才培养目标

  本项目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广适应”的卓越农业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培养的学生应具有系统而深入的专业知识、具有较为宽广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发展潜力,科技素质和科研能力强,掌握为畜牧水产业服务、保障动物源性食品质量与安全的职业技能,毕业后能够直接服务于农业经济建设,成为既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同时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坚持开放式办学理念,围绕创新型和与国际接轨高素质拔尖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我国畜禽水产健康养殖、食品安全需求,调整办学思路和培养目标,本项目专业将进一步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特色明显的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教师培养机制,加强教材和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效益,提升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建成一个省内领先、国内有影响的高水平、具有显著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专业类,培养适合我国经济建设需求的高素质、强能力的拔尖创新型人才。

  (1)发挥学科、科研优势,培养创新人才

  本项目2个专业(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所属365体育注册,拥有国家及部省级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与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动物科学专业均江苏省优势学科专业、“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

  项目建设期内,本项目专业将依托优势学科、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配置,完善科研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机制。根据各实验室和各专业、年级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健全开放机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科研实验室以创新开放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开放,培养具有科学思维、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先进技术、具备创新能力的拔尖型人才。创新开放实验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教师结合自身科研项目,列出可吸纳本科生进行科研训练的子项目,学生书写科研申报书,包括立项依据、研究内容、技术路线、预期成果、经费预算等,经实验室管理委员会审批后进入实验室开展研究。通过创新开放实验,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达到训练创新思维、凝练科学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培养科学精神的目标,为他们的进一步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鼓励教师将最新科研成果充实到理论及实验教学中,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掌握先进技术。在建设期内,将选择部分新实验以开放实验的形式上网公布,由学生组成实验小组,通过收集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结束后,递交详尽的实验报告。通过这些实验,使学生了解前沿动态,全面系统地掌握专业实验的技能,提高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培养创新型、与国际接轨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专门人才的目标,结合养殖业健康发展、人类的食品安全保障的要求,进行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并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按照“以学生为本,强化素质培养;以优势学科,建设一流师资;以优质服务,创建一流基地;以优秀科研,培育一流人才”的教学理念,构建和优化教学模式,形成“在全面完成专业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以研究性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拓展知识面,以科研训练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以专业实践技能打造科技服务型人才”的专业教学特色。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侧重基础技能训练的基础层次、侧重专业技能训练的拓展层次、侧重综合素质训练的综合层次的“三个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在校内构建以生物学科为核心的“资源共享型”实验教学平台、在校企和校地间构建合作研发为核心的“优势互补型”实践创新平台、在协议学校间构建以国际合作人才培养为核心的“交流融通型”的国际拓展平台。“三个层次”和“三个平台”的实践拓展,逐步递进,共同聚焦卓越农林人才培养。

  项目建设期内,继续有步骤安排各专业二年级以上学生进入基地,了解并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并为练就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奠定基础。秉承产学研密切结合的优良传统,积极鼓励学生利用实验室条件开展创新实践活动,充分利用校内外生产实习基地,让学生了解我国养殖实际,通过专业教师深入大型养殖企业、饲料与兽药生产企业、动物源性食品加工企业,帮助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课程、教材建设,推进教改研究,提升研究性教学

  以现有国家、省、校级精品课程为基础,打造覆盖2个专业的国家、省、校精品课程体系。在现有1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基础上,加大对动物营养、水产动物增养殖等课程群建设的力度,力争1-2门课程进入精品视频公开课程或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行列,形成国家精品开放课程体系。

  在充分发挥我院主编的《数量遗传与动物育种》、《动物遗传学》、《蜜蜂遗传育种学》、《动物饲料配方设计》、《草食动物营养学》、《动物遗传学实验教程》、《特禽生产学》等全国教材作用的基础上,再编写综合性、前沿性、科学性、实践性明显的其它优秀教材,努力建成国家级、省级优秀教材系列。

  加强教学教改研究,通过激励措施,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在现有精品课程均已实施了研究性教学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以研究性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改革。以研究性教学试点专业—动物科学专业为抓手,全面推进研究性教学,并在研究性教学课程设计、形式、效果及考核方式上加强检查和评估,提升研究性教学的水平。

  建设期内,力争新增1门spoc课程;新增主、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本以上;新增省级以上质量工程项目1项以上;实现全部专业课、专业基础课研究性教学的全覆盖。

  (4)拓宽实践教学渠道,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发挥现有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的教育教学功能,完善动物科学专业和水产养殖学专业的生产实习制度。推进实习生省内外大型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半年期生产实习常态化,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或进一步深造提供必需的训练。充分利用校内教学实践基地,规范课程实验,组织好学生进行一年一度的动科、水产技能大比武、暑期试就业、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建立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

  4.师资队伍建设措施

  强化内扶措施,加大外引力度,推进师资队伍建设“国际化工程”,建设结构合理、勇于创新、善于合作、求真务实、可持续发展的教学科研团队。

  (1)整合教师资源,建立高水平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师资的资源优势和从事理论及实践教学的积极性,根据专业课程特点、科研方向和社会服务能力,适当整合教师资源,建立若干大学生实践与科研训练指导小组,建立一支有利于指导学生科研训练、提升学生社会服务能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坚持大力度引进与高规格培养相结合,进一步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切实做好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人才引进、培养选拔等工作,积极组织申报国家级、省级人才工程项目。加强教师业务培训,加大选派青年教师境外研修力度,提高行业实践能力,打造一流的人才队伍。争取有2-3名中青年教师进入国家、省级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骨干教师行列,一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提供师资保证。同时,根据专业发展需要,引进“江苏省特聘教授”1 名以上。

  (2)发挥专业带头人的传帮带作用,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

  引导教师以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推动教学质量提升。在未来建设期内,在各专业带头人的带领下,对青年教师培养导师制、发展规划制、科研资助制、实践锻炼制进行必要的总结和考核,对青年教师在课题申报、培养进修、国际交流等方面予以扶持,给青年教师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让青年教师尽快脱颖而出,提高研究队伍的学术竞争力和学术活力,建立一支高水平师资队伍。

  (3)强化青年教师到基层蹲点制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

  继续发扬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优良传统,提高青年教师教学科研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执行青年教师到生产一线蹲点制度。新留校的所有青年教师,需在基层锻炼半年以上。教师蹲点期间课时计算优于同等直接从事教学、科研活动的教师;蹲点的考核结果纳入教师年度考核体系。

  (4)利用与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间的良好合作关系,鼓励青年教师出国深造

  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学者们进行学术交流,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拓展自身的专业知识与学术视野。各专业将根据建设需要,每年派遣一定数量的中青年教师去国外知名大学、研究机构进修或合作研究,扩大他们的学术视野,提高他们的外语水平和交流能力,为培养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拔尖创新型人才提供充分的师资条件和良好的外部环境。

  (5)制定满足“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要求的师资队伍建设与管理措施

  以“扬州大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为基础,进一步制定一系列聘用、晋升、考核制度,实施教师职称晋升中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严格执行教授、副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制度,对连续两年不承担本科生教学任务的教授,不再聘任其担任教授、副教授职务。结合学校的相关规定,制定相应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鼓励教师从事教学工作,从职称评聘、工作量计算等方面对从事教学的教师倾斜。围绕青年教师国际交流、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实践锻炼等出台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除学校统一组织的培训外,在上岗前,指导他们做预备实验、写教案,并必须通过试讲考核,才能上岗。对新进年轻教师明确其科研课题组,加强他们教学和科研的相互融合;设立院级基金项目,资助青年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制订切实可行的培养与培训计划,鼓励青年教师通过继续学习和深造,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规定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必须主持国家科研项目、担任班主任、指导学生的生产实习等。

  5.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措施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工作是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农林院校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办出高等农林教育特色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实践动手能力的关键教学过程,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实践教学的根本保障。进一步规范和促进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稳步提高教学质量,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学校办学定位,以“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需求”为指导,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和管理,以适应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创新教育的需求,努力培养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高素质拔尖创新型专门人才。

  以“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建设为契机,本着“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统筹规划,加强管理,健全制度,规范建设,适度扩大基地数量,不断提高基地建设质量。建设措施包括:

  (1)完善管理制度,合理、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

  适应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需要,建立和健全各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管理规定,使之科学化、制度化,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开展。相关专业根据专业发展规划和专业特点,制定本专业实践教学实施细则,明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目标、内容、进程,同时确定基地建设的具体负责人,组织力量,有计划地开展工作。

  (2)择优汰劣,积极开辟新的实践教学基地,适度扩大基地数量

  巩固现有实践教学基地质量,淘汰不适合接收实习生的基地单位。继续考察、遴选新的实践教学基地。按功能、类别、规模、质态、特色等方面的要求综合考量,优先考虑选择教学条件良好,实习指导队伍较强,设施比较完善,实习条件有保障的单位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确保满足实习计划和大纲的要求。建立健全实习保障体系(实习和生活保障),使接受专业实习工作成为实践教学基地的日常工作之一。

  (3)加大投入,建设校内实践教学基地

  依托学院部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实验室资源配置,大力发展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加快专业教学课程改革进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设备,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以适应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完善科研面向本科生的开放机制。根据各实验室和专业、年级的特点,通过制定相关制度,健全开放机制,吸引更多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在已建的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网站基础上,增加实验教学网络管理模块,更新实验设备,优化实验环境,以适应课程实习和培养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要求。

  (4)立足江苏,拓展全国,推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基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主渠道,通过校外基地的实习可以提高学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将遵循互惠互利,先让地方得利;双向受益,先让地方受益和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省内规模化养殖企业、饲料生产企业等业务单位联系,巩固和加强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努力建设一批融多学科为一体综合性的教学科研基地,鼓励进行多学科联合实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面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或就业集中地区,跨省建立省外实践教学基地,有组织地到国内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浙江等,与相关行业联系,筹建就业型实践教学基地。

  (5)加强与各实践教学基地的交流合作与互动发展

  在各实践教学基地选择与我院专业发展相关的社会行业的部分优秀管理专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以聘请客座教授或讲学的形式,一方面指导我校各专业的实习工作,另一方面为我校各专业发展出谋划策;同样,要充分发挥我校的教育、科研及专业人才的优势,大力支持实践教学基地的生产、科研工作。如提供对实践教学基地单位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理论培训、科技咨询与开发、联合科研项目等形式的智力支持,充分发挥高校的专业引领作用,推进实践教学基地的内涵建设,把实习单位建成我校的教育科学研究和实验基地,并使之成为当地的示范单位,真正实现高校与生产单位双赢。

  (6)及时检查和总结,不断提高实习基地建设水平

  学院每两年定期召开实习基地负责人座谈会,倾听实习基地的意见,不断总结和交流实习基地建设的经验,促进实习基地建设水平的提高,不断满足我院人才培养的需要。

  三、保障措施

  1.师资配备方面

  在学校“人才强校”战略及“博士化”、“国际化”工程等政策鼓励下,我院加大了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近三年相关专业引进省特聘教授1名、校特聘教授1 名、国内外优秀博士7名,教师队伍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得到明显改善。相关专业现有教授21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14人。有2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教师中有江苏省“333 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特聘教授、江苏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江苏省“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资助对象、江苏省“双创人才”等。目前,相关专业形成了一支职称、学历结构趋于合理,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厚,教学、科研实践丰富,年富力强的师资队伍,能有力地保障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

  2.教学科研经费方面

  积极申报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公益性行业(农业)专项、省优势学科建设项目在内的各级各类课题,目前到账经费总额达 4000 万元;另外,学院积极争取社会力量办学,已设立各类奖学金10多项,年均奖学金金额达60万元,经费投入上足以保证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顺利实施。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稳定师资队伍,增强办学活力,提高我院的教学科研水平,学院制定了《365体育注册教学科研成果奖励政策及实施办法》,规定了对教学科研获奖、承担各级科研项目、论文与著作的奖励政策与办法,鼓励自主创新,促进学科发展和科技成果转化,保障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计划。

  3.招生方面

  为了有利于卓越人才的选拔,动物科学专业享受江苏省优势学科招生扶持政策,优先保障招生名额,同时扩大省外招生数额。2015 年度我院计划招收本科生130名,硕士研究生65名,博士研究生15名,全面完成了招生计划。为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有利于卓越人才培养,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招生优惠及鼓励政策,包括针对高分录取学生设立强化班(焕文卓越班),进行因材施教和强化训练。

  学校层面上还制定灵活的转专业政策,对于转专业实行无门槛转专业,学校不规定转专业报名的基本门槛,学生只要有转专业的兴趣,就可以提出转专业申请并参加学校组织的统一考试;学校设有优秀学位论文奖、优秀科研成果奖等,奖励金额由300 元到2万元不等;学校为本科生、研究生提供“助教、助研、助管”岗位,按月发放津贴。

  4.就业和升学方面

  为规范有效地做好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保证卓越人才真正服务社会,合理配置毕业生资源,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毕业生充分就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以及国家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其它有关政策,结合我院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了“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本科毕业生就业工作实施办法(修订)”。坚持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鼓励和支持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国家项目、面向西部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通过“三支一扶”、“村官选聘”、“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单位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每年举办专场人才招聘会。通过以上措施,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本科毕业生就业质量逐年提高,就业率连续多年保持100%。

  为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积极引导本科毕业生报考硕士研究生,五年来平均考研率约50%,考研录取率约80%,升学率约40%。认真开展免试研究生、硕博连读学生推荐等工作,每年推荐免试研究生约10人,推荐硕博连读学生约5-6人。

  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是一项“永远在路上”的工作,它不断的有起点,但没有终点;它需要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始终踏踏实实、一丝不苟、默默无闻的工作与奉献,把教学和人才培养作为事业去奋斗、作为艺术去追求,也需要社会、行业、企业界人士更多关注、支持和参与。我院将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百年办学传统,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模式,聚焦产学研合作、合力拔尖型创新人才培养,为我国及地方畜牧水产业的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

                                                                                 201511月

 

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

“焕文卓越班”培养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及学校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精神,牢固树立卓越人才教育培养理念,切实推动本科教学改革和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配合学校农林专业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在校内通过率先探索,形成较强的示范作用。拟在我院开展“焕文卓越班”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按照“重通识、强基础、展个性、拓素质”的培养理念,积极探索农林专业拔尖型卓越人才培养新模式。

  一、培养目标

  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焕文卓越班”旨在原有培养方案基础上,实施有计划的人文和科学精神教育、一系列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着力强化学生的生命科学基础,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学生在完成本科教育后能继续深造、出国求学,成长为具有较强科研创新力、国际竞争力的拔尖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组织和管理

  学院成立拔尖型卓越人才培养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由学院党政主要领导任组长,负责确定拔尖型卓越人才培养的办学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审定实施方案,协调培养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为拔尖型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工作小组组长由分管教学副院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学生工作副书记担任,成员包括各专业负责人、现代牧业实践教育中心主任、综合办主任、学工办主任、教学秘书、“焕文卓越班”班主任。根据领导小组意见,负责人才的培养方案、“焕文卓越班”相关文件的起草和实施,以及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和调整。

  三、班级组建及管理

  “焕文卓越班”学员每学年第二学期从本院动物科学、水产养殖学和草业科学3个本科专业新生中选拔,规模控制在每届15-20人,学生单独组班,但原班级属性不改变。选拔采取志愿报名、基础知识测试和面试等形式。

  “焕文卓越班”激励学生的良性竞争,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将退出:①学期课程平均成绩低于80分者;②违反校院规章制度受到处分者;③导师确认不适合作为卓越人才培养对象者。组班后第一学期因淘汰或其他原因而空出的名额,下学期初在全院3个专业平行班级范围内择优补充。

  四、教学模式、课程及学时构成

  “焕文卓越班”实行“导师制、研究性、国际化”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完成原有专业培养方案中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学“焕文卓越班”的特色课程,包括素质教育与拓展、英语强化和应用、科研训练与创新。总学时288左右。

  第一,素质教育与拓展。以经典原著研读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国际视野、社会责任、艺术修养、科学素养等为目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以专题讲座和主题拓展训练为主要形式,学时控制在32左右。

  第二,英语强化与应用。以英语能力提高和应用训练为主,安排学生与来我校留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去国外大学进行短期专业交流。学时数控制在112左右。

  第三,科研训练与创新。开设课程主要围绕生命科学共性基础及为后续深造服务,如分子生物学、动物福利学、免疫学专题等,以各类探究性实验和创新项目引领创新训练,该模块课程实施全程双语教学或全外文授课。学时数控制在144左右。

  五、人才培养模式

  “焕文卓越班”实施精英化教育、差异化培养、竞争性淘汰、科研性导向、跨文化强化、多元化考核的培养模式。

  1.精英化教育。强化“焕文卓越班”学生的导师工作,对学生理论学习、科学训练等进行全方位指导,并创造条件使学生尽早进入导师的实验室和科研团队,让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科研活动。

  2.差异化培养。根据课程性质,“焕文卓越班”培养采取多样化的授课、学习和考核方式。学生在导师指导下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选择课程和学习方式。采取集中授课和个别指导等方式实施知识传授和思维方式培养,积极引进慕课、微课等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有课程皆以小班授课,分组研讨的形式。实验类课程全部采用自主实验方式开展。小班研讨和自主实验可以有研究生参与指导。

  3.科研性导向。“焕文卓越班”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为导向。学生应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并参与各类创新基金项目或“挑战杯”课题。在日常学习中,学生应参与导师的相关科研工作,每学期参加学术报告会不少于4次,以拓展学术视野。要求大学四年间,每生组织并主持1次学生学术交流活动。

  4.跨文化强化。强调英语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外语能力能够深度融合。通过提高学生的外语素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学术视野。在大一阶段,要求学生加强英语的自我学习,强化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英语口语的沟通能力、英文论文的写作能力。原则上要求学生在大一通过大学英语六级考试。在大二阶段,系统强化学生GRE、雅思等外语水平,为学生出国学习创造条件。

  5.多元化考核。“焕文卓越班”学生的课程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类型可以采用笔试、口试、面试、课程论文、科研论文等方式;对学生学业评价包括任课教师评价、导师评价、学生评价等方式。成绩构成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性质确定,原则上平时成绩占课程总成绩比重不低于50%

  六、保障及激励措施

  为保障卓越班人才培养形成长效机制,学院每年在学科建设计划、专业建设计划中进行统筹,拿出专项经费保障“焕文卓越班”课程开设、实验实习、国际化拓展及各类运行管理,同时积极争取学校和行业企业的专项支持,逐步建立稳定的保障机制。

  对完成“焕文卓越班”所有培养环节并成绩合格的学生资助出国交流费用,并优先推荐保送研究生,颁发证书。


365体育注册“焕文卓越班”培养计划表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时

各学期学时分配

讲座

实践

1

2

3

4

5

6

7

8

素质教育与拓展

思想道德专题

8

 

4

 

4

 

 

 

 

 

 

 

科学文化专题

8

 

4

 

4

 

 

 

 

 

 

 

身心健康专题

8

 

4

 

4

 

 

 

 

 

 

 

文献检索与科技论文写作专题

8

 

4

 

4

 

 

 

 

 

 

 

合计

32

 

 

 

 

 

 

 

 

 

 

 

 

英语强化与应用

综合英语

32

32

 

 

 

 

 

 

 

 

 

 

英语写作

16

16

 

 

 

 

 

 

 

 

 

 

海外拓展实践

64

 

 

 

64

 

 

 

 

 

 

 

合计

112

 

 

 

 

 

 

 

 

 

 

 

 

科研训练与创新

分子生物学专题

16

16

 

 

 

 

 

 

 

 

 

 

动物福利学专题

8

 

8

 

 

 

 

 

 

 

 

 

生物信息学概要

8

 

8

 

 

 

 

 

 

 

 

 

免疫学专题

8

 

8

 

 

 

 

 

 

 

 

 

生物进化研讨

8

 

8

 

 

 

 

 

 

 

 

 

分子生物学实验

16

 

 

16

 

 

 

 

 

 

 

 

PCR技术的应用

16

 

 

16

 

 

 

 

 

 

 

学习实践交流

16

 

 

 

16

 

 

 

 

 

科研创新训练

48

 

 

 

48

 

 

 

 

 

合计

144

 

 

 

 

 

 

 

 

 

 

 

 

合计

 

288

64

48

32

144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2014 扬州大学365体育注册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扬州市文汇东路48号 电话:0514-87972208 传真:0514-87350440 邮箱:dkxy@yzu.edu.cn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